党的二十大报告总结了过去五年工作和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部署了未来五年以至到本世纪中叶的任务,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一步明确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继续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努力创造新的辉煌。
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色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十年来,“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国内生产总值从五十四万亿元增长到一百一十四万亿元,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百分之十八点五,提高七点二个百分点,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三万九千八百元增加到八万一千元”,伟大成就令人备受鼓舞。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14亿多人口是现有发达国家总计10亿多人口的1.4倍。中国跨入发达国家行列,必将改变世界经济格局,对人类社会进程产生重大影响。中国式现代化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产生巨大的感召力,给正在为现代化而奋斗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以巨大鼓舞。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目的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坚持人民至上。促进机会公平,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与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财富的分配更加均衡,在消除绝对贫困之后,正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大政治、文化等领域改革力度,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在政治领域,围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日益完善,党的执政能力显著提高。法治体系不断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和法治保障更加有力。在文化领域,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信事业快速发展,全民族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水耗均下降20%以上,一大批高污染企业有序退出,中国走出了一条经济增长与环境改善的双赢之路,人民群众对环境满意度不断提升。中国积极开展生态环保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西方一些国家的现代化,是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的。近代以来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和强加的不平等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苦难。站起来的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走出了不同于西方国家、以和平发展实现现代化的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和制度保障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项庞大的历史性工程,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国式现代化过去能够成功和未来继续成功的关键在于牢牢把握以下重大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政治保障。党是领导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项事业的核心,是统筹改革、发展、稳定的决策中心。每届党中央都要召开全会,制定有关改革的决定和发展规划的建议,明确新的目标、战略和政策,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认识,形成集中的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稳步推进。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制度保障。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初步定型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践证明,这些基本经济制度是与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制度,既保持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又吸纳了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灵活机制。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从过去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既可以发挥国有资本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的支撑和稳定作用,又能发挥民营经济、外资经济流动性、适应性、灵活性、创造力强的特点,形成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效应。在网络经济等新兴产业领域,民营经济的创造力、爆发力得到充分释放。在分配制度方面,从过去的平均主义改变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资本、技术、土地、数据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可使各类生产要素物尽其用、财尽其力,特别是企业家和科技人员的创新智慧、远大抱负得以充分施展。各方面财富创造能力的汇集和涌流,形成推动经济发展的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在经济体制方面,从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政府直接配置资源改变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大大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政府的作用主要集中在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上。国家计划转变职能,形成包括中长期规划、年度宏观调控目标和专项计划在内的计划体系。中长期规划主要制定中长期发展目标、发展战略、方针政策、发展重点。年度调控目标主要包括增长速度、物价、就业、财政收支、货币发行、投资总额、居民消费、国际收支等指标,成为宏观调控的依据。专项计划主要是针对需要解决某些重大问题制定的计划。计划职能的转变,使之与市场调节组成完美的组合,取长补短、相辅相成。宏观调控既借鉴了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又具有中国特色。这是中国能够长期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熨平周期波动的有效手段。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动力机制。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构建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动力机制。概括起来,动力来自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的贯彻落实,来自民营企业的风起云涌,来自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重塑,来自外资企业的示范效应,来自中央和地方的分权以及地方政府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物质利益原则是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根据这一原则,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制度。经过40多年的改革发展,人民的收入水平普遍有了很大提高,但收入差距也随之拉大。党中央根据新的情况,把共享作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之一,提出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这不是要否定按劳分配制度,而是要通过推行教育公平、着重提高低收入人群的劳动能力,使更多的人进入中等收入者行列,逐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我们通过脱贫攻坚,已经消除了绝对贫困,在落实共享发展理念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今后还将继续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鼓励支持发展民营经济,是调动劳动者创业积极性的重要举措。近几年民间投资增速下降,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必须继续采取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按照党中央的部署,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公平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加大对公益性企业的投入。进一步破除各种形式的行政垄断。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目前,在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内高技术、创新型企业,有不少是从为外资企业提供零部件和服务逐步成长起来的。外资企业进入国内市场,带来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扩大了就业和出口,产生了巨大的溢出效应。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充分调动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形成了各地你追我赶的局面。沿海率先发展带动了中西部地区发展。
牢牢抓住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大对卡脖子技术研发投入力度,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尽快补上产业链短板。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技术攻关组织应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强化责任担当,实行责权利结合,鼓励产学研用合作。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骨干和带动作用,培育一批在产业技术上国际领先企业和产业链头部企业。要善于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实施开放式创新。鼓励地方政府出资设立风险投资公司和贷款担保公司,支持科技成果产业化和高科技公司发展。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着力扩大内需,采取多种政策鼓励扩大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坚持贯彻“房住不炒”原则,推动房地产市场逐步企稳,保持平稳健康发展。鼓励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和充电桩建设等。实施城市更新工程,包括建设海绵城市、城市管廊,老旧楼房装电梯,住房适老性改造,疏散城市中心区功能,增加绿地、公园面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广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立失能半失能老人社会照护体系。改变医院护工制度为照护师制度,并将其纳入护士管理体系。
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的精神尽快落到实处,释放农业现代化、乡村建设、特色小镇和县城建设、农民工市民化的巨大需求,形成经济增长的强大新动能。做好这件事,可把过剩的工业生产能力利用起来,实现经济增速的持续回升。要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要求,健全城乡统一的土地和劳动力市场,盘活闲置的土地资源,鼓励农民工在城镇落户,提高户籍人口城市化率,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资金支持,使更多农村人口能够分享工业化、城市化成果。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扩大国际投资和对外贸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百年奋斗的主题。在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一些外部势力对中国进行讹诈、遏制、封锁、极限施压,其真实目的是要中断中国现代化进程,以此维护其垄断利益。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局势,如何维护和延续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是关系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长远大计。我们要通过推进高水平开放破解美西方的围堵。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增强国内国际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优化区域开放布局,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
(作者:郑新立,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